5495494287_80e2569e99_z第三方支付的起源
什麼是「第三方支付」?簡單的說,是為了保障買賣行為而衍生的交易手段。
並非只有儲值付款才叫做第三方支付;當你在網購平台買商品時,可能會使用超商取貨付款、Yahoo 輕鬆付、信用卡付款、貨到付款等方式,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,這些都應屬於第三方支付的範疇,只要付出去的錢短暫經過賣家以外的第三者(可能是銀行、超商、金流業者或網購平台業者),都可廣義的稱作第三方支付。

接著你可能好奇為什麼這麼麻煩,我直接轉帳或面交不就好了嗎?問題點來了!網路購物無法做到一般交易中的買賣兩訖(例如到菜市場買魚,付完錢的同時也會拿到你所購買的魚貨),當「付款與收貨並非在同一時間點完成」時,可能產生詐騙、運送毀損、實品不符等買賣糾紛,因此需要一個第三方公證單位來收受買家貨款,待確認買家收到貨後再將金資交付賣家。

台灣現行第三方支付模式
先來看看儲值支付的風險,它與其他付款方式最大的差異在於,金錢在第三方業者並非短進短出,買家將所匯入第三方業者的款項,可長期放置於業者的交割帳戶中,如果業者有意操弄這筆儲值金資,又或者惡性倒閉呢?
另外,以消費者習性而言,消費後所剩下零頭可能會逐漸淡忘,大量用戶所遺留下的龐大資金,是否會形成靜止戶而被業者不當利用?政府之所以不願開放,可看出政府對金融業外的業者無法有效掌控。
再來我們探討現行幾種付款模式,根據經濟部「我國 B2C 電子商店調查結案報告」(2012),我國民眾使用付費模式以線上刷卡(60.9% ) 為最大宗,購物後只要在頁面上輸入信用卡資訊,就可以馬上完成付款;其次則為超商取貨付款(17.7%),值得注意的是,超商取貨付款在 2010 年雖然僅 39.1% 店家使用,但 2011 年時已高達 63.5% 店家開放超商取貨付款。

5120729516_f213d75c9b台灣之所以發展出美國、中國所不及的超商取付模式,最大原因在於台灣超商業者的高密集度,你只要走出家門,門口就可以看到三大超商,超商取貨除了具備時間彈性,上下班途中買家就可以順道拿貨外,也除去了轉帳風險;再者,賣家不會知道我家地址,對重視隱私的用戶來說非常方便。

信用卡網路付款加上超商取貨,我想不到使用儲值支付的必要理由。

再論中國支付產業的崛起與現況
近十年間,中國網路支付產業因全面開放而快速竄起,但在最新的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研究報告(2013) 中卻揭露出,類似儲值的「餘額支付」僅占所有網路付款行為中的 15% ,且與台灣雷同的是,大陸也逐漸走向信用卡付款為主的支付模式。

事實上, 2012 年中國所有的網路付款行為僅僅佔全部的 31.2% ,另外近七成交易則採用如貨到付款的非線上付款形式。
中國支付寶的快速崛起,主要還是因為幅員廣大,除無密集的超商可作代收代付外,物流體制也還不健全,試想,台灣除了成熟的超商取付機制,辦信用卡還可享有開卡優惠、票劵折扣、累刷回饋等各種好康,帳戶裡的錢受高度監控會生利息,怎麼想都比把錢放到不會生利、非本業的廠商手裡更有保障。事實上,中國的金流監督單位也已開始提高門檻,並限制第三方平台的金融業務。

你可能會進一步問,美國呢?工研院前些日子的研究報告(2013) 指出,美國目前已有超過 100 家企業進入行動支付市場,利潤被大幅壓縮,一家新創公司 Flint 甚至僅收 1.15% 佣金,靠廣告來賺取營收,創投公司紛紛開始抽出資金,在台灣業者把第三方支付當寶的同時,應該正視支付產業未來可能面臨的困境。

我們只是想要更為便利的交易方式

另外,最近業者將重心放在開放儲值上限,但提高上限實在不是重點,以目前金管會新規定的一萬元上限,對我這種市井小民來說真的算多了,如果擔心購買高單價物品儲值金不夠,第一在消費者沒看過實品情況下,會在網路上購買高價品的僅佔少數;第二,大部分信譽良好的網路商家,通常早已開放信用卡付費,儲值並非唯一的付款方式。

或許平台業者的訴求在於提供更完善的服務,那麼是否更應該從使用者角度出發,從市場面上提出有利數據,否則即便立意良好,卻無法不讓人聯想到另有目的。

小學時當總務股長是個苦缺,幫忙收錢弄丟了還得自掏腰包,現在各家業者卻搶當總務股長幫你管錢;

業者在經營儲值業務所衍生出的用戶風險,政府更應該積極立法防堵
政府金管單位應該給予業者空間,但這陣子我們所看到的是,有人吵鬧了、上媒體版面了,相關單位才倉促打開談判大門。這種作法不旦給人民搖擺不定的觀感,也讓業者得以藉由媒體繼續炒作,若最後出現了漏洞,犧牲的是政府?是業者?還是人民利益?

資料來源:http://techorange.com/2013/08/27/third-party-payment-in-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