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波智慧載具熱潮到底有多熱?品牌開發App是一窩蜂,還是真的清楚品牌目標?哪些基本問題一定要考慮?品牌開發App呈現成長趨勢,但是開發App要花金錢、花時間,如果沒有達到效果,就只是消耗預算而已。品牌在投入App開發前,要洞察使用者的生活方式,找出他們有哪些需求?開發前該做哪些評估?如何從眾多App中突圍?

品牌為何非要App?

在各種行動行銷方式當中,品牌經營者、行動行銷代理商普遍看好App。目前全球可以上網的行動載具超過10億個,能下載App的智慧手機約1.4億個,台灣則約400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。參考許多調查數據,這些智慧載具使用者使用App有三個現象:

現象一:使用者用App的時間超越手機網頁

現在的智慧手機使用者,用App的時間比瀏覽網頁的時間還多,美國Flurry調查,在2011年底,人們每天花超過94分鐘在Apps上,比2010 年同期成長了42.4%。但是在網站上的注意力,卻只從70分鐘再增加2分鐘。

現象二:使用者使用App的理由是期待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

應用程式可以充分運用手機硬體上的功能,所以觸控靈敏、上網速度快,還能結合GPS自動定位等功能,因此能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體驗。

現象三:智慧載具流行帶動網上購物量增加

根據德國市調公司Statista調查,美國1.2億的智慧手機用戶,和6千萬的平版電腦用戶的網購量,從2010年的2%到2012年第一季已經到8%,上升了4倍,其中有4,000萬的美國人透過行動載具在Amazon上購物。

雖然透過桌電上網購物的人還是有9成以上,但是如果比較手機、平板電腦和桌上型電腦,使用桌上型電腦的人數正在下降,手機和平板使用者則在增加,說明行動行銷的未來將是行動電子商務。

台灣也有同樣趨勢,因此多家品牌看好App帶來的銷售成長,如復興航空7月剛推出Android版手機行動程式免費下載,提供航班動態與訂位資訊。這項服務推出後,2012年上半年的網站訂票銷售量,比2011年同期成長超過2成。

目前幾乎所有的品牌App都讓消費者免費下載,但是在免費服務爆炸的時代,免費聽起來也不那麼誘人,消費者憑什麼要再多留一個空間給品牌?

清楚目標 才能找對答案

開發App最常碰上的問題是,品牌決策者已經決定了「需要做App」。然後就開始發想-提案-駁回-重提-製作-測試,卻沒有人會問,我們需要的真的是App嗎?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?

不來梅業務群總監楊海彬表示,一般會給品牌四項建議:

一、將製作行動App的目的,與使用者價值定義清楚。

二、先以整體創意來看,是否有行動行銷的使用空間?

三、創意表現與技術的支援是否到位?

四、如何整合宣傳資源,提昇App的下載量或是使用機會。

換言之,App只是品牌策略的一環,必須從品牌整體規劃思考開發App的目的。弄清楚目標後,才評估預算和計算效益。客戶不同的需求與目標,就會產生不同的開發規模,因此預算可大可小。

目前設計品牌App的關鍵績效指標(KPI)沒有統一的公式,但多數都從接觸率、使用率和促發行動,這三個面向來看。在美國則有其他評估方式:

一、發現階段(Discovery):指使用者接觸到App的狀況。包括下載總量、在特殊時間下載的特殊使用者數量(如在白天或晚上下載)、特殊使用者佔全部下載量的比例、App商店中的排名。

二、持有階段(Retention):指使用者下載後仍會繼續使用的狀況。如使用頻率,還可比較經常使用者,和非經常使用者的比例;使用的深度,如看螢幕的時間多長、停留在App上的平均時間多久、如果有特殊事件會帶入多少造訪人次、暴增人次和平均人次的比例多少。

三、顧客價值(Lifetime Value):計算方式是把使用人數多寡,換算成貨幣。這個數字通常是提供廣告主下行動廣告時的參考。

此外,執行面的各項評估也很重要,包含:開發平台選擇、開發工具、人力、時間、開發App的類型等評估。

有關平台選擇上,根據Distimo調查,在美國,百大品牌偏好iOS平台,86%會在App Store上架,只有59%在Android市場,剩下26%會在黑莓機App World上架。

如果在亞洲區,雖然市佔率最高的是Android平台,但是iPhone和iPad在亞洲也很熱銷,因此,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應用下載量所佔比例也達到 25%。相反地,由於Google Play在亞洲不是唯一的應用商店,所以下載量並不突出。

至於在台灣,Android的市佔已經高達7成,因此多數品牌為接觸較多消費者,會先考慮Android。但也有品牌認為,用Apple的消費者消費力較強、講求品味,所以選擇iOS。品牌思考該如何選擇平台時,先確定品牌的目標客群,才決定平台開發的優先順序。

如果要決定開發的App類別,則可觀察最受使用者歡迎的App是哪幾類?根據Nielson2011年調查,遊戲類是最受歡迎的App類別,其他較受使用者歡迎,且常下載的App類型,分別為天氣、社群網路、地圖定位、音樂、照片等App。

開發品牌App,在專業技術的部分,可以交由製作團隊評估,但是行銷目標的訂定則需要品牌經營團隊的參與,才能讓App達到品牌和消費者需求。

反其道而行吧!

想從現階段眾多App中贏得掌聲,不只要具備基本款的功能,還要讓品牌App再進化,歸納台灣代理商建議,有三個方向:一、服務型App:目前多為單一行銷活動的App,應設法轉變成長期的品牌經營,或服務提供型App。二、通路功能:讓手機從行銷工具直接進化為通路,建立更完整的虛實整合購物服務。三、結合CRM、通訊功能:加入客戶關係管理和社交功能,讓品牌更能掌握客戶動向,也因為有社群功能,而能創造更大的商機。

【動腦雜誌/文:許惠捷/2012-08-05/436輯/P.062-065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