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sCAWVXSQ7現行App慣用的獲利模式可分為「一次性購買」是指在下載App時隨即付費買斷整個程式,不會在有額外的費用產生,部份付費遊戲與工具性App會採用此模式獲利,下載數目即可反映營收,缺點是無法延伸獲利的生命週期。「程式內購買」(in-app purchase)則是經常提供免費的App程式,然而程式中的部分功能需要額外的付費才可使用,又常被稱為「Freemium模式」,此模式的優點在於可無限延伸獲利空間,然而缺點是你無可避免的會遇到永遠只使用免費功能的使用者。

獲利模式1 付費下載獲利

首先,以遊戲為例,真正付費下載遊戲者幾希矣。儘管智慧型手機使用人數眾多,但扣除越獄者、免費主義者,然後眾多遊戲廠商分食剩下的金額。唯一的勝出方式,就是遊戲海戰術。通常這些公司都是專業的遊戲製作公司,一個月可能推出為數不少的遊戲。然後,寄望其中一個遊戲可以賣得好。而且,只要一個遊戲賣得好,就可以彌補其他眾多賣不好的遊戲。這樣的經營手法就跟早期的電腦遊戲公司如初一轍,一但一款遊戲賣座,就可以藉由二代、三代、四代賺飽飽,再藉此培養出其他的遊戲金牛。

第二種獲利模式,就是雲端服務

目前雲端運算當紅,很多服務都喜歡跟雲端扯上邊,但我這邊要提出的有兩種,一種是原本在Web上已經有基礎的服務,現在增加手機版本。另一種是一開始規劃就是Web(含MAC、PC)、手機(含各家智慧型手機平台),甚至電視(常見於影音服務)都可以使用並同步的服務。

前者例如FacebookGoogle搜尋等。後者例如DropboxEvernote等雲端硬碟、筆記本等服務。這些服務充分發揮手機的行動性,方便使用者做事的效率。獲利方式可能是先推出免費版本,然後再利用加值服務來賺錢。這一類的商業模式使用者的黏性很高,常常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會使用。掌握這些黏性高的會員,要開創其他獲利模式夜市大有可為。例如,中國大陸公司推出的打卡服務APP"街旁“,聚集黏性高的會員之後,可跟商家合作推出優惠服務,讓路過的使用者得到優惠訊息,增加該商家的來客數。

 第三種商業模式比較特別,屬於工具型的應用

筆者所觀察到的是第三種商業模式比較特別,屬於工具型的應用,並且是提供APP開發者使用。像是Camera+便是其中的一個好例子,Camera+顧名思義便是一個強化iPhone內建照相功能的應用程式,從推出後的短短一個月內便成功締造25萬美元的銷售金額,而到了去年年底更進一步推出2.0版本,上架後兩天內便銷售超過50萬套,成為美國App Store付費榜的第二名。
電子內容的付費下載也是在App Store上相當熱門的主題,隨著iPad的推出,更多的電子內容像是電子書、電子雜誌或是報紙都紛紛推出,而這些內容可以透過軟體內付費購買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,

此外,電子書開發工具FlippingBook提供使用者方便的電子書製作流程,不須撰寫程式,只需要將每一頁掃描成PDF,或是利用FLASH製作的SWF檔案就可以自動轉換成電子書。這一類的平台工具使APP的進入門檻降低,讓向開發者收費,或透過廣告共享利益。使用此商業模式的好處是初期就可以獲得現金流的收入,雖無法如前述提出的第一種商業模式大海戰術般一夕爆紅,而且可能需要免費依客戶需求改良所推出的工具。但是,一旦獲得客戶青睞,就可以保有穩定的現金流量。如Google在Web早期的商業模式亦屬此種,因此筆者認為能夠有此體認,並且推出此種商業模式的開發商反而是後勁較強的公司,值得期待。

獲利模式4 販售廣告獲利

如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、成分分析機,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業者願意投入開發這一類的小遊戲,看中的便是其背後龐大的廣告收益。而在行動平台上除了先前提到的軟體內付費購買之外,廣告也是許多免費軟體的獲利來源之一,以蘋果宣稱的數據指出,平均每個iPhone使用者,每天會使用30分鐘的應用軟體,而若是每個軟體曝光3分鐘,則每支手機每日便會有10次的曝光量。

例如,廣告工具提供APP開發者廣告的抽成,開發者只須在APP中埋入廣告原始碼,不需要自己去拉廣告,就可以想有廣告收入。AdMob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行動廣告供應商,在去年獲得了Google的收購成為旗下廣告平台的一部分,總計Google與AdMob占有了全球8成以上的行動廣告市場。